南京邮电大学南通研究院2018年科研成果发布

发布者:南京邮电大学南通研究院发布时间:2018-08-10浏览次数:1006

2018810日,南京邮电大学南通研究院筛选出22件科技成果并在港闸区科技局网站公示,成果包括电子、通信、计算机、自动化等学科,领域宽泛。南邮南通研究院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持续提升研发和创新实力,促进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加快南通产业创新发展。


变焦系统响应时间测试仪


学科方向:光电子学与量子信息技术

成果简介:

(1)特点与性能

经过光学系统,光束光强的空间分布取决于光学系统的参数,当光学系统的参数变化时,光束光强的空间分布随之改变,通过检测固定位置的光强随时间的变化来检测变焦系统的响应时间,具有经济、精度高的优点。

精度小于1us,相对误差小于0.2%

(2)应用范围

变焦透镜、变焦光学系统的响应时间测试。(需求单位:生产变焦透镜、变焦光学系统的公司,国家、省及市计量院所)



智慧水文检测系统


学科方向:物联网与无线通信

成果简介:本成果主要应用于水库、江河等水流附近。主要功能是水文环境可视化监测与智能化预警管控。支持远程视频监控实时获取水位数据,服务器和现场设备双向存储历史数据,曲线分析自动生成水位过程曲线、数据统计报表,可扩展的漂浮物、水质监测功能。支持通过数据库等形式对接其它综合监控应用平台。技术优势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综合应用实施。

创新点在于:

1、可提供实时视频,可确认数据,提高可观察性;

2、无需进行土建,施工方便,轻量级产品,成本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3、大数据平台使分散的水文资源实现了集约共享,消除了信息孤岛,降低了使用和运维成本,便于信息资源的统一开发和大数据挖掘,不仅能够满足水利事业当前建设和发展中的需求,还能够为若干年内的长远发展提供一定的发展空间。


基于自主协议的物联网通用传感器节点及应用系统


学科方向:物联网与无线通信

成果简介:本项目主要采用自主研发的、具有高安全性的低功耗龙芯处理器,以及自主长距离无线通信协议,设计了一种模块化、平台化的通用传感器节点,同时研发与节点相关的各种应用传感器节点及应用系统产品。主要研发成果如下:

1、设计研发了基于IPv6的通用传感器节点,可以实现节点采集数据的低功耗远距离传输,并且提供传感器模块的通用外接接口,方便不同传感器模块的接入。

2、研发了基于长距离通信协议的IPv6智能接入网关,解决了长距离传输时,采用6LoWPAN协议的数据包容易丢包的问题,提高数据包传输效率。

3、研究了基于智能接入网关的通用传感器与互联网节点间端到端通信协议,解决了无线传感器网络与互联网的互联互通问题,扩大接入网关的覆盖范围,同时解决了现有通信模式因采用代理方式而导致的效率低下问题,扩大物联网的应用规模。

项目研发的龙芯物联网网关等网络层关键设备,在产业链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结合通用传感器节点等硬件,自建物联网系统平台软件,能够应用于智能农业、智能制造、物联网教研实训等领域。


多芯单模光纤熔接机


学科方向:光电子学与量子信息技术

成果简介:外包层(φ125μm)中内含多个纤芯子而成的多独立通道的多芯单模光纤,具有以下优势:成缆密度高;传输带宽宽;传输速度快;传输容量大;传输损耗低等。一根该光纤传输容量可达255Tb/s,满足大数据中心计算机之间的数据输送、传感以及物联网网络的通信。然而,目前外包层(φ125μm)中含一个纤芯(φ8μm)的单模光纤,其传输容量仅为100.23Tb/s,无法满足目前需求。对于目前的多芯带状光纤来说,虽解决了传输容量问题,但其仅由多个单模光纤并排堆叠而成,除此之外,还存在加工难度大,成本高,熔接损耗大等问题。且生产成本较多芯单模光纤高低约50%

因多芯单模光纤中的各个纤芯在包层中的位置并非完全对称,无法采用传统方法对多芯光纤进行对接。因此,我们开发了一整套多芯单模光纤对接耦合系统。利用三维度光学成像系统,分别获得光纤的轴向、径向图像;采用自主编写的图像处理算法,确定各个纤芯相对位置;然后通过高精度的机械控制系统,使两段光纤进行XYZ方向上的位移移动以及轴向旋转;最终实现两段光纤各个纤芯位置完全重合。

对于目前普通单模光纤以及多芯带状光纤而言,两者纤芯和包层都是同心圆结构,普通对接方法都是通过比较光照下纤芯和包层图像的的差异,使用成熟的FPGA图像处理技术,确定两段光纤XY方向上的位移偏差,最后利用机械控制实现两段光纤精确对准。


一种基于i.MX27的无线视频多路径传感与传输系统


学科方向:物联网与无线通信

成果简介:本系统利用自主研发的基于i.MX27的无线视频传感节点,实现了在自组织的无线泛在网络环境中,对空间感知区域的矢量信息的实时监控。我们自主研发了流媒体服务器平台,在多操作系统环境下,系统具备实时多媒体数据流收发、多媒体信息存储、视频直播、视频点播与回放等功能,可有效实现无线环境下的多媒体信息监控。本系统还实现了感知区域的多点部署,利用我们提出的三维空间覆盖调度机制,完成了对感知区域的多点覆盖,实现了多屏信息显示。同时,在服务器端可实现对监控云台的反控、分辨率修正等功能。

同现有的无线多媒体传感技术相比,本系统采用基于CODEC的片上硬件编解码模式,提高了无线视频的处理和传输效率。同时,实现了稳定、高效的矢量信息监测。视频传感节点工作状态稳定、工作主频高、吞吐量大,视频实时性较好。

本系统适用于农业大棚监测、工业生产监测、城市重要地点密集部署下的无线视频监控等。

  

基于脑电控制的智能家居系统


学科方向:物联网与无线通信

成果简介:家居从需要对物品进行单独控制,到把所有功能集成在一款手机应用中进行控制,这是一个做减法的过程。放眼今后,智能家居系统必然会解放双手,以语音或者脑电的方式进行操控。而脑电控制相较前者,避免了某些因为使用语音控制而造成尴尬的场合。因为是直接与大脑进行交流,几乎适用所有人群,所以具有极大的商业价值和应用前景。

本项目所设计的智能家居系统是由一台佩戴式无线脑电信号采集仪、一台用于接收脑电信号的本地处理设备以及与之相连接的一系列家用设备所组成的。脑电信号采集仪可以捕捉用户实时产生的脑电信号将其发送给本地的处理设备。脑电信号经由本地设备进行预处理后,通过合适的机器学习算法训练得到的分类器分类,转化为对不同设备发出的不同指令。之后处理设备将指令传送给对应的家用电器。电器接收到指令之后自身做出开、关等动作,满足用户的需求。


面向水环境监测的数据感知、传输及分析技术


学科方向:物联网与无线通信

成果简介:水环境的高效实时监测对于水污染防治、水下事件监视等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目将水下传感器网络与卫星网络相结合,完成了面向水环境监测的数据感知、传输及分析技术研究,涉及水下传感器网络拓扑控制、数据转发、水声通信、数据压缩、水质判断、水质预测、水质可视化以及卫星网络通信等多项关键技术。

将水质监测系统分为感知层、传输层、应用层。本项目在感知层研究了基于水下传感器网络的水环境信息感知技术;在传输层研究了基于卫星网络的水环境信息传输技术;在应用层研究了基于水环境信息的分析技术。围绕水下传感器网络、卫星网络关键技术及水质监测应用,研究了水下传感器网络的网络拓扑结构控制、兴趣数据的收集和转发、数据融合水质判断方法、水质预测方法、水污染环境三维可视化等技术,完成了从数据的感知、采集、传输、决策到可视化处理的水质监测全部过程。


基于Wi-Fi的直流电机网络化调速实验平台


学科方向:智能系统与复杂网络

成果简介:

随着通信网络的普及,电机网络化调速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现有的直流电机网络化调速平台研究大都基于有线网络,系统布线复杂、易受空间限制,不适合于工业现场应用。本平台基于工业现场普遍采用的Wi-Fi无线网络,适用性强。

本平台主要包括远程PCUSB无线网卡、路由器、远端控制器(基于先进的ARM11开发板,S3C6410处理器以及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驱动电路、直流电机、智能测速模块。远程PC发送电机转速命令到远端控制器,远端控制器控制直流电机,智能测速转速模块实现电机转速测量并反馈至远程PC,实现闭环控制。本平台组网方便,数据传输快,网络拓展性强。可应用于电气工程、自动化等专业实验教学。另外,通过选配不同的电机功率驱动模块,本平台可方便地实现工业环境中常用直流电机的远程网络化调速。

  

基于磁芯材料的小型、宽带功分器


学科方向:射频器件与集成电路

成果简介:

(1)特点与性能

10kHz-400MHz的小型化高度集成的功分器,功分器的尺寸大约为6 mm×4 mm×3mm,能够广泛的用于射频电路,便于电路的封装。具有体积小、成本极低、插入损耗小,端口隔离度高的优点,实测结果优于Mini公司的商业化产品。驻波比<1.2;端口隔离>20 dB;插损<0.5 dB

(2)应用范围

射频电路


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的可控制备与电学性质调控


学科方向:光电子学与量子信息技术

成果简介:

设计和寻找具有特定功能特性的材料是当今实现高性能电子器件的关键。以石墨烯和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为代表的低维纳米材料,由于具有丰富的结构、良好的稳定性和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在光电器件、传感器和能源材料等领域展现了巨大的应用前景。在此基础之上,最大限度的赋予器件的功能,也就是在器件中稳定、可靠地调控材料的物理性质,成为一种迫切的需求。本项目基于化学气象沉积方法,可控地制备出形貌、层厚可控的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并通过应力、掺杂和铁电衬底等多种手段调控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的电学性质。其中,我们通过二维WS2薄膜与衬底之间的应力调控二维WS2薄膜内外区域表面电势差和能隙,诱导薄膜形成了二维横向异质结。这一结果表明应力的存在为构筑二维横向异质结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


输出电流增益对电路参数变化不敏感的原边并串

-副边串联的补偿网络


学科方向:智能系统与复杂网络

成果简介: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WPT)由于其可靠、便捷、安全,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具有传统电缆线供电不可比拟的优势。目前对于WPT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输出电压的稳定控制上。然而,对于手机、电动汽车等移动设备上的蓄电池进行充电,输出恒流特性更能延长蓄电池的寿命。为此,本项目提出了一种输出电流稳定可适应负载及变压器参数变化的新型的并串/(parallel-series/series, PS/S)补偿拓扑,其具有输出电流增益交点处的增益值仅与变压器的物理匝比有关,而与负载电阻及非接触变压器的可变参数无关的优点,因而输出电流对于参数变化不敏感,易实现输出的稳定控制。其还具有输入阻抗为纯阻性的优点,可减小电路中环流损耗,提高系统效率。

该成果可应用于LED照明、手机充电、电动汽车充电等多种无线供电场合。

 

应用于5G通信的宽带低噪声放大器


学科方向:射频器件与集成电路

成果简介:

目前各代通讯标准所使用的频段各不相同,以中国移动为例,2G频段上行频率(UL)包括为885-909MHz3G频段上行频率2010-2025MHz4G上行频率包括为:2575-2635MHz,未来5G通讯标准的上行频段在某些场合也会达到5-6G。但是随着通讯标准的不断完善,WiFi、蓝牙等模块的加入,增加了多个收发系统集成的难度。宽带收发系统的开发显得很有必要。低噪声放大器作为射频收发系统的重要模块,它实现了对信号的第一次放大,同时决定了整个接收系统的噪声特性。为满足各个频段兼容的要求,低噪声放大器必须具备更高的带宽,更好的噪声性能。

本成果是一款适用于5G通信的宽带低噪声放大器,结构简单,且芯片占用面积较小,节约制造成本。本设计创新性地将反相器结构引入宽带LNA设计中,用前后两级的电流复用技术,实现了宽带和低噪声性能,实现了无电感的宽带LNA芯片。本成果用极小的面积实现了0.5-6GHz范围内的全频带低噪声放大,仅为0.5mm×0.26mm,在整个频段内,噪声系数<2.8dB,功耗<20mW,增益>20dB,线性度>-10dB.


应用于Zigbee系统的全数字锁相环


学科方向:射频器件与集成电路

成果简介:

锁相环作为本振信号产生电路,是射频收发芯片中的核心模块之一,影响到收发机的接收端灵敏度、带外杂散辐射以及功耗等。而数字CMOS工艺的发展使全数字锁相环具有更好的集成性、可移植性和抗噪声性能等优势。本成果提出了一种基于边沿切换电路的STDC电路结构,通过交替切换输入时钟的上升沿,实现动态匹配,在实现相同分辨率的情况下,所需比较器数量为传统STDC结构的一半,并提高了电路的抗PVT特性。

基于TSMC130nmCMOS工艺实现计了一款应用于2.4GHz频段Zigbee射频收发机的全数字锁相环。芯片面积为0.94mm×0.98mm,测试结果表明,在1.2V电源电压下,芯片总功耗为12mW,锁相环输出频率范围为2.39GHz~2.56GHz,相位噪声性能优于-83dBc/Hz@10kHz-118.9dBc/Hz@1MHzRMS抖动小于4.6ps,峰-峰值抖动小于25.7ps。本成果发表于IEEE Transaction on Circuits & SystemsⅡ。


高效率、宽光谱太阳能光热转换薄膜结构


学科方向:光电子学与量子信息技术

成果简介:

高效率太阳光谱选择性吸收薄膜是太阳能光热、光热电、热光伏、海水淡化等器件中的核心元件。为解决当前光热转换薄膜效率低、热稳定性差的问题,本团队提出了一种宽光谱、高吸收、低辐射多层型太阳能光热转化薄膜结构。利用基因优化算法和传输矩阵算法,研发了完善的多层膜型太阳能光热转换薄膜设计程序及结构。基于此,制备了基于过渡金属的太阳光谱选择性吸收薄膜,并结合表面粗糙化处理和掺杂方法,保持膜系低辐射的同时,拓宽了其太阳光谱吸收范围。实现了大于95.5%的太阳光吸收率和低于0.08400 K)的热辐射率,并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为高性能太阳能光热转换器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可显著增强我国核心太阳能技术和产品国际竞争力。

部分研究成果发表在Opt. Lett.Sci. Rep.Opt. Mater. Express等杂志上,得到了莫斯科物理科学技术学院的Valentyn S. Volkov教授、新加坡理工的Ranjan Singh教授及马德里自治大学的Elsa Prada研究员等国际同行的认可和引用。


低成本无机械波导光开光阵列器件


学科方向:光电子学与量子信息技术

成果简介:

商业化成熟的液态非机械光开关典型代表是Agilent公司喷墨气泡光开关,具有毫秒级交换速度、偏振不敏感性、低串扰、高消光比的特性,经过不断改进,32×32 光开关阵列已经达到商业化要求;目前该技术困难是封装液体,还有必需要在饱和蒸汽压。本项目借助该公司液态器件理念,为克服该类型器件的固有缺陷,建立了一种新颖的无机械控制的光开关结构,首次提出了利用 “电湿活塞”效应精确控制微液腔内液柱位置的设计方法,解决了微液柱或气泡式类型光开关等光无源器件研制的关键技术问题;同时通过恰当的结构设计、流体材料的合理选择使得微液腔内密封气体和液体的热胀效果相互抵消,解决了液态光学器件对温度的敏感、封装难等问题。本项目产品采用无机械部件的电湿效应驱动,并结合巧妙的结构,从而使本器件具有加工工艺简单、成本低、响应时间快、光学性能好、温度敏感低、可大容量阵列化输出、无可移动机械装置、寿命长等优点。

性能:响应时间约为ms级,插损2dB左右,消光比40dB

应用:网络的故障恢复(保护倒换)、网络监视功能、构建OADM设备的核心、构建OXC设备的交换核心、物联网离散数据提取。


增益导引-折射率反导引大模场单模光纤


学科方向:光电子学与量子信息技术

成果简介:

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在国防、商业等领域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但高功率密度所引起的非线性光学效应及热效应损伤限制了光纤激光器输出功率进一步提高,而增加模场面积被认为是解决这一问题最直接的手段。本课题研究了新型增益导引-折射率反导引型大模场单模增益光纤,它可以在保证单模输出的条件下通过增加模场面积有效提高激光输出功率,单模模场直径最大可达400μm。本项目研究成果包括:通过数值模拟建立光纤结构模型,研究光纤结构参数对激光阈值、输出模式等的影响;制备了掺钕和掺镱磷酸盐增益导引-折射率反导引大模场光纤,测试了光纤的增益特性以及在放大器方面的应用。部分成果发表于OPTICS EXPRESSJOSA BOptics &Laser Technology 等国际知名期刊。


单颗粒LSPR光学探针的构建及其在肺癌核酸标志物

检测中的应用


学科方向:生物电子学

成果简介:

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之一,其中肺癌已占据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首位。早期发现和诊断是提高癌症治愈率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伴随分子生物学和医学研究的发展,发现恶性肿瘤的发病与特定生物标志物在体内的表达量存在密切的关系,因此肿瘤标志物高灵敏度和特异性的检测对肿瘤的早期筛查、临床诊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项目立足于肺癌早期诊断的重大需求,基于四面体纳米结构DNAtsDNA)功能化的金银核壳纳米立方体构建单颗粒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LSPR)光学探针,结合LSPR光谱分析技术,开发了集样品处理、分析于一体的LSPR检测分析系统,借助原位微区光谱分析平台对数据进行实时记录、分析,对血清中的痕量肺癌核酸标志物(miRNA 21)进行预测分析,实现了对单个核酸分子的检测。

性能:检测限为0.1 aM;线性范围为1 aM-1 nM

该成果可应用于疾病诊断、细胞及活体成像等领域。


基于石墨烯量子点的高重复性的增强型模拟类脑忆阻器


学科方向:智能系统与复杂网络

成果简介:

近年来忆阻器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它在作为低功率神经网络的人工突触方面有巨大潜力。尽管在可塑性和学习功能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可重复模拟电阻状态方面进展甚微,然而这对实现控制突触行为至关重要。人工突触的可控性在建立神经网络时有助于降低反应时间并减少错误概率。在这项研究中,将石墨烯量子点(GQDs)引入到忆阻器件中,凭借GQDs释放的丰富的氧的阴离子,GQDs可以充当纳米氧气储存器并增强导电细丝形成的定位能力。与对照样本相比,具有GQDs的忆阻器件表现出高度可重复的模拟电阻状态,差异减少近85%。此外,开关电压比降低了40%,分布范围也缩小了84%。此外,引入GQDs可以改变能带对准并提高隧穿电流,从而大大降低开关电压及其分布变化。这项工作可为实现具有准确和高效学习能力的人工神经网络奠定基础。该成果可以普遍应用于具有不同材料和结构的其他忆阻器件,从而促进用于类脑计算系统的人工突触的进一步发展。此成果被忆阻器发明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蔡绍堂院士在文章中重点引用。


一种可实现矢量光束的全光纤高效率模式选择耦合器


学科方向:光电子学与量子信息技术

成果简介:

近年来人们对微纳米量级的光纤器件研究不断深入,特别地,在光纤的模式选择和调控方面发现了一些重要的光学现象。全光纤模式选择耦合器(mode selective couplerMSC)因其能够实现模式的精确选择和调控,已成为近些年微纳光纤器件的一个研究热点。模式选择耦合器是由单模光纤和少模光纤组成,基于相位匹配原理,当单模光纤中的基模和少模光纤中高阶模达到相位匹配时,将单模光纤和少模光纤的直径变成微纳级别时,将发生倏逝场耦合,可以实现从单模光纤中的基模向少模光纤中的高阶模转换功能,以及在不同的输出端口输出不同模式的模式分离功能。MSC可以应用于色散补偿器、光分路复用器、光开关、声光调制器和滤波器等。特别是在光纤通信系统中,因为全光纤模式选择耦合器,它可以有效的充当模式多路复用器和解复用器。


高功率锁模、柱矢量光纤激光器


学科方向:光电子学与量子信息技术

成果简介:

超快、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在材料加工方面的应用非常具有吸引力,但其目前渗透到这方面的应用由于受激光器本身性能的制约还是非常有限的。在这方面,超短脉冲激光金属烧蚀已被广泛关注,特别是高精度微结构金属激光微加工。尽管激光在微细加工中的应用有许多进展,但金属的微观结构由于金属的导热、熔点和热扩散等特性而成为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高功率皮秒脉冲光纤激光器是高效和高速金属微结构激光加工的理想光源。高功率自相似锁模光纤激光系统,特别是适合微结构精密加工应用的100 MHz或更高重复频率高功率自相似脉冲光纤激光器,即使重复频率很高,脉冲能量仍在1µJ以上,这很容易让大多数材料烧蚀,特别适合用于金属材料微加工。另外,柱矢量激光由于其独特的光学特性,径向偏振光在激光材料加工、金属切割、焊接等应用方面有显著优势,而角向偏振光对激光钻孔更有效。

  


城市交通预测和控制技术


学科方向:物联网与无线通信

成果简介:

本成果提供城市交通预测和控制系列方案,包括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短时交通流量预测方法、隧道内车辆运动路径的预测方法、基于计算机视觉的交通信号灯控制方法、城市公交路线选择方法等,能够利用具有强大特征学习能力的卷积神经网络来准确预测短时交通流量;实现对车辆的跟踪和动态预测;为准确的分析隧道内车辆的行驶状况提供基础;通过在避免拥挤策略中引入了择路因子,满足面向特种车辆的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在调度过程中的实时性要求;可以实现动态的、自适应的交通信号灯控制,降低发生交通拥堵的概率,优化交通信号灯控制;还能够提高隧道内车辆运行安全,动态的处理城市公交路线选择问题。本成果可以应用于交通管理、自动驾驶、交通等领域。


基于可穿戴计算及情感分析的研究与应用


学科方向:物联网与无线通信

成果简介:

软著1基于RFID技术的人体运动穿墙感知系统软件V1.0

基于RFID无源感知的穿墙定位系统中,创造性地将RFID标签视为一种在通信系统中能够接收物体反射信号的虚拟天线,并且根据线性时不变系统总的传输特性等于不同信号传播路径的信道特性之和这一原理,从多径信道中提取目标物体反射信号,基于RFID读写器输出的信号接收强度和相位值来建立反映该信道特性的联合信道传递函数模型,消除来自设备噪声和墙面等障碍物的干扰,从复杂环境中分辨出与物体运动相关的信息,实现单运动目标定位与跟踪。

相比于传统的人体定位和运动轨迹追踪技术,所设计的基于RFID技术的运动感知与穿墙定位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1)采用RFID射频信号穿墙感知人体运动;

2)被追踪的人员无需携带任何标签或者传感器;

3)无需先验学习无人员存在时的室内环境参数。

软著2基于加速度传感器老年人跌倒救助系统软件V1.0

老年人的健康监护已成为社会的重要问题。针对老年人易跌倒的问题,除了尽可能地做好防范措施外,当老年人跌倒发生时,最重要的就是在第一时间通知家属及医院,使老年人能够得到及时的救助,以降低伤害。

采用MPU6050六轴加速度传感器来实时检测人体加速度数据,将釆集到的数据上传到ST公司推出的STM32F429单片机上。通过预先设定的跌倒算法进行判断,如果符合跌倒发生的条件,则通过现场报警与短信报警两种方式报警。在短信报警的设计中还应用了当下流行的GPSOne无线定位技术,可以将佩戴者身处的地理位置一并发给求助对象。

  

软著3基于人体生理信号的情感识别系统软件V1.0

目前很多的情感识别是基于用户的语音语调、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信息作为数据源进行分析,识别出用户的情感状态,但这些表达方式存在一些弊端,如可通过人为的主观思想进行控制,使其不足以完全表达出人的真实情感状态,而且,很多关于情感状态的识别都是针对实时情感识别,并未对未来短时间内的情感变化进行预测,无法通过预测情感状态,提前采取措施,防止一些危害的发生。

本系统信号采样前端包括皮肤电阻传感器、红外心率传感器。采样后的数据打包通过蓝牙模块发送到手机端。智能手机负责监听蓝牙上的数据,并对手机上的加速度传感器和陀螺仪进行信号采样,定时将多种数据进行融合发送的到服务器端。服务器采用情绪特征提取、分类建模算法,实现对监测者情绪的分析。

  

软著4基于智能手机的面向老年人监护的行为识别系统软件V1.0

本系统是一种结合GPS速度数据与加速度数据的行为识别方法,采集者携带安装了采集软件的Android智能手机对日常行为数据进行采集。在本系统中采集的方式分为两种,第一种为前期训练数据的采集,用户携带安装了数据采集APPAndroid智能手机进行行为数据采集,采集得到的数据以文本的格式存储在手机存储器中,采集得到的原始数据加上行为标签可作为分类器的训练数据。第二种为用户行为数据的实时采集,通过网络发送到服务器对人体行为进行实时的识别。

 

南通市港闸区科技局公示网址:http://120.55.62.77:8088/